中國锂電池爲何世界第一
從最初的強敵環伺到突出重圍,中國動力電池産業短短幾年時間實現了播種、萌芽、成長、崛起的跳躍式發展。進步神速的原因,很多人可能會將其簡單歸功于政策的扶持。
1、政策扶持並非崛起的決定性要素
诚然,自2009年中央财政补贴开始至今,每年多达数百亿元、累计几千亿的专项扶持资金,对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起到了举重轻重的“哺育”作用。而《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》及四批企业目录又从某种形式上实现了“精准哺育”,有力的扶持了自主品牌整车及零部件企业从无到有、从弱到强。但笔者并不完全认同“自主動力電池崛起全靠政策”这一观点,稍微熟悉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的人士就应该知道,由于历史原因,我国传统汽车起步晚、基础薄,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,政策也同样给予了多种形式的帮扶。比如,1994年《汽车产业发展政策》就设立了“外资股比不得超过50%”的保护性条款,历年国家对自主传统汽车技术开发更是给予了多年、巨额的奖补资金,按照相同逻辑,我国是否早就应该出现能与德国博世、日本电装掰手腕的传统汽车巨头呢?答案是否定的!时至今日,仍有不少自主品牌仍然被迫采用老旧的三菱发动机,即便是独立开发动力总成的车企,核心部件诸如增压器、电喷系统等仍然被外资牢牢的掐着脖子。更令人尴尬的是,这么多年来,从未有过一款自主发动机进入过全球沃德十佳发动机名单,这对于我国汽车产销量已经连续九年蝉联全球第一的光辉头衔而言,甚是羞于启齿。


2、寶劍鋒從磨砺出
打铁还需自身硬 如上所言,政策只是给自主動力電池发展营造了优良的外部环境,但再肥沃的土壤,遇上坏芽的种子也难以培育出参天大树;再高大的熔炉,碰上了偷懒的打铁师傅,也没法锻造出锋利的宝剑。用“自身过硬”这句话来解释崛起的核心原因,才恰如其分。时间回到2006年,彼时我国自主動力電池刚刚起步,新能源汽车在大多数人眼里还是“噱头”,很少有人意识到其将成为国家指定的“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”,大多数人对于動力電池未来的市场规模、机遇、挑战乃至重要性等更是毫无概念。经过一段时间摸索后,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悄然起步,国内产业界才逐渐认识到動力電池的重要性,但此时的日韩电池企业借助于消费型电池的先发优势,已经形成了对自主品牌的技术、规模、成本、渠道等全方面的压制。毫无疑问,在当时的情形下,采购外资产品“省时省力产品还有保证”,对绝大多数自主整车企业而言,从企业经营角度出发是“最佳选择”;选择刚刚起步的自主動力電池或者自建电池厂,沿用当时的部分声音是“不成熟、不可靠、难以保证、出问题谁负责、投入太大、没经验”等一大堆的诘问。
庆幸的是,绝大数自主企业并没有采用在当时开来是“最佳选择”的路,否则列入“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”的中国新能源(6.37+1.92%,诊股)汽车,将再次重蹈传统汽车的覆辙,不夸张的说,再次经历三十年的“空心化”发展、再次被人“掐脖子”将是极大概率事件。于是,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,比亚迪、力神、国轩高科等企业开始奋发图强,咬紧牙关研发動力電池技术,突破一个又一个制约条件限制,经历不计其数的测试、验证、优化、定型、改进,一点一点缩小与国外動力電池巨头的水平差距。这其中的艰辛,少为世人所知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自主品牌的動力電池产品开始陆续配套国内整车企业,包括乘用车、客车、专用车等市场,从技术路线上讲,镍氢电池、锰酸锂电池、磷酸鐵锂電池已经在十二五结束时基本接近甚至同步国际先进水平,三元锂电池也开始加快研发和产业化进程。
動力電池是原材料和整车之间的纽带,在比亚迪、力神、国轩高科等一批电池系统/单体制造商的带动下,我国自主品牌在原材料领域也实现了从无到有、从弱到强的茁壮成长,并参与到与日韩强者之间的近身搏斗。比如作为動力電池四大组件之一的电解液,其主要原材料——六氟磷酸锂在2010年前需要大量进口,而六氟磷酸锂当时占据了成本低额50%左右,每吨售价约40万元,毛利率高达75%,市场基本被森田化学、关东电化以及中央硝子所这3所日本企业所垄断。但经过自主攻关,多个自主企业打破了日本的技术垄断,其中多氟多(16.90+1.87%,诊股)甚至做到了全球产量和质量第一。失去优势的日本企业,其产品市场价格也迅速降至20万元/吨以下。此外,杉杉、贝特瑞分别夺取了全球最大的锂电池正极、负极材料生产商头衔,国泰华荣、星源材质(32.02+3.29%,诊股)等也在电解液、隔膜领域大展拳脚。整车、电池系统、单体、原材料的齐头并进和初奏凯歌,让人容易陷入对已有成绩的迷恋。然而我们仍然需要看到,问题仍然存在,隐患依旧潜藏,前路依旧迷茫。比如,截至2015年底国内出货量前十五的客车企业有6家与三星SDI和LG达成了初步供货协议,仍然占据中国客车市场的1/3;在国内企业只能将18650电芯容量做到2200mAh时,松下已经提升到3100mAh;在2008年我国仅有10家動力锂電池企业的情况下,行业却如雨后春笋版冒出了200余家水平参差不齐的動力電池企业,而平均出货量却不到0.7GWh,小而散的局面令人忧心。市场呼唤真正敢与外资巨头掰手腕的强者!真正能在规模体量、技术水平等方面全方位与外资巨头一决高下的先锋。


3、站在時代風口的甯德時代
不同于比亚迪拥有自身产业链优势、也不同于一众国资背景的大牌企业,宁德时代是真正靠自身硬实力打铁、白手起家,目前已做到全国第一的位置,以它为分析样本更具代表性。短短六年,出货量反超比亚迪追赶日韩巨头。这个在2011年才在福建宁德成立的后起之秀,仅仅用了六年时间,就不仅在体量上完成了对比亚迪的反超,而且追赶上了日韩电池巨头。统计数据显示,2017年全球動力電池出货量排名中,宁德时代排名第一,代表中国首次夺得全球第一的桂冠。
除了规模体量,宁德时代在产品技术方面也逐渐接近、同步外资巨头,而这才是真正崛起的标志。以動力電池最关键的指标——能量密度为例,其配套的磷酸鐵锂電池系统能量密度已经达到了137.27Wh/kg,基本处于行业顶尖水平;而配套的三元锂电池系统能量密度也达到了151.4Wh/kg,与三星SDI、LG等量产产品相比毫不逊色。在2017年1-12批推荐目录中,宁德时代配套的电池系统能量密度超过140Wh/kg的车型数量高达52款,遥遥领先于其它品牌。不仅在量产指标上一较高下,下一代高性能电池角力过程也不落下风。目前三星SDI、松下等動力電池能量密度(实验室产品状态)在250Wh/kg左右,而凭借轻量化、电芯原材料机理改善、BMS优化等多种技术手段的协同,宁德时代也取得了同样的研发成绩。而为了赢得2025年的市场竞争,宁德时代已经开展了下一代高性能电池技术开发,研发以高镍三元材料为正极、硅碳复合物为负极的锂离子動力電池,可将比能量大幅提高至300Wh/kg以上,成本也将显著降低。
在日韩巨头引以为傲的制造和品控方面,宁德时代正快速悄然接近。参观过宁德时代生产车间的都会被其高度自动化、智能化、数字化生产场景所震撼:中控系统有条不紊的向所有子设备自动输出工作指令,机器人(20.11+3.61%,诊股)上下翻飞的拆盘码盘、AGV自动导引运输车快速穿梭搬运各种物料。标准、规范、有序的生产流程,使得宁德时代的品控大幅提升。凭借技术领先、品质上乘的产品,宁德时代不断赢得国际、国内客户信任。截止目前,宁德时代已经为国内绝大多数车企提供動力電池产品,对象覆盖乘用车、客车、专用车等多个领域,自主新能源车企中,绝大多数都已与宁德时代建立了配套关系。除此之外,宁德时代在2014年成功配套宝马,更属自主首次,足以载入史册。宁德时代的成功主要源自以下几方面的因素:毫无疑问,在動力電池领域,真正能堪“大国重器”责任的硬汉,已非宁德时代莫属。但短短六年时间,这个硬汉又是如何接过并扛起这面自主大旗的呢?


一是不畏艱險的必勝決心
大多數人都會認爲,甯德時代拿下寶馬的訂單風光無限,但其背後的艱辛卻少有人知。比如,寶馬在合作之初就扔給甯德時代一本厚達700多頁的電池系統規格書,詳盡的提出了各項指標約束條件。別說理解,光閱讀這本大塊頭就需要花費極大的精力,但甯德時代人沒有被困難擊退,從頭到尾一個一個細節對照開發,最終完成了寶馬提出的所有供應條件,從而一戰成名,這背後浮現的是所有員工強大的攻堅能力和戰無不勝的決心。
二是崇尚研發的經營信念
光有信念是不行的,殘酷的市場競爭要求産品競爭力才是第一位,而産品競爭力又源自研發,這就必須提及甯德時代驚人的研發重視程度。僅2017年上半年,甯德時代就投入6.7億元用于研發,全年預計投入14億元,雖然在絕對值上與三星的28億元、松下的20億元還有差距,但已經超過韓國SKI的10億元,而且研發投入占比接近11%,遠超同行3-6%的普遍水准。在研發經費支持下,甯德時代已經建立了一支3628名的龐大研發隊伍,其中博士131名,申請專利超過2000項。同時,甯德時代還與國內中科院、清華、中汽研,以及德國的MEET國家實驗室、RxFFConsulting、LLC等建立了緊密的合作創新關系,持續開發新技術、新産品。
三是精准布局取得的成本優勢
决胜動力電池两大要素,一为性能、二是成本。宁德时代为不断取得成本与性能的最佳平衡点,很早就开始进行精准的产业链布局,比如上游联手嘉能可占据钴资源、通过璞泰来(39.68停牌,诊股)代加工降低隔膜成本,下游绑定邦普(回收、三元前驱体),从而实现成本控制。同时,宁德时代还与上汽、长安、东风等建立了资本合作关系,绑定客户从而降低自投入成本。
四是從市場需求精准出發的産品開發導向
還是舉例甯德時代,瞄准出租車、網約車市場對快充電池的需求,開發設計了10-15分鍾的快充電池;針對儲能、梯次利用等特殊領域對耐用性的需求,開發了超長壽命、超長循環次數的電池;針對高原地帶低氣壓會導致電氣件絕緣性能降低的極端案例,開發了專門的氣壓平衡閥保障線路絕緣特性。諸多案例也助力甯德時代進一步贏得了客戶的稱贊。
五是堅定安全這條底線不動搖
性能再好的产品,安全不过关一切成绩都是0,对此CATL创始人曾毓群有着几近偏执的要求,他希望把宁德时代的产品做到世界第一安全的水准。因此,宁德时代对于过充、外部短路、绝缘租抗、直接检出、间接接触,还有阻燃材料、电芯安全、危险物等的考虑极为周全,换来的结果是:自2008年以来,搭载了宁德时代動力電池产品的车型,从未出现一起起火等安全事故。
六是矢志成为全球NO.1的伟大决心。不可否认的是,宁德时代当前还只是一个不断奋进的后起之秀,还谈不上全球動力電池的霸主,但这丝毫不能掩饰其在发展过程中持续呈现的雄心壮志。比如,他们已经出资收购了芬兰ValmetAutomotiveOy公司22%的股份、还在巴黎、德国等各地设有办事处,与宝马汽车赛队进行全球赛事合作,在底特律地区的职位招聘,并与几家美国汽车制造商会面,讨论合作关系。援引伦敦电池行业顾问公司BenchmarkMineralIntelligence的总经理SimonMoores的评论:“他们的意图非常明确,不仅仅是中国最大的电池生产商,还将是世界上最大的电池生产商。”志存海内者,方堪国之重器是也!
上一篇: 2025年中國锂電池前景展望
下一篇: 全球锂電池競爭格局